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4
5
IT 管理

PM 胃痛圖鑑賞析: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系列 第 4

病症03:「你懂我的吧? 懂我的意思對吧? 」(眨眼)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會議桌前你的老闆正在慷慨激昂地闡述著新專案的宏偉願景:「我們的目標,是要徹底『優化』我們電商的結帳流程,打造全台灣最『絲滑』的使用者體驗!」

會議室裡所有人都被這番話所感染,頻頻點頭。行銷團隊彷彿已經看到了雪片般飛來的五星好評;工程師們也摩拳擦掌,準備大展身手。作為 PM 的你,也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。

會議結束時,老闆拍拍你的肩膀,用一種充滿信任的眼神看著你,說:「具體怎麼做,我相信你的專業。你應該懂我的意思吧?」

「懂!」你毫不猶豫地回答。

然而,當你回到座位,打開筆記本,準備將這個偉大的目標拆解成具體任務時,一個小小的聲音在你腦中響起:

  • 等等…剛剛老闆的那個「優化」是什麼意思?是指載入速度變快?還是指點擊次數變少?
  • 「絲滑」又是什麼?滑起來很順嗎?
  • 如果我做出來的版本,我覺得很絲滑,但老闆覺得很卡?

你甩了甩頭,把這些惱人的問題拋開,心想:「沒關係,我們先動起來再說,大家應該都知道方向吧。」

症狀診斷

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病症,那麼可以確診為「目標定義模糊併發症」。

這樣的病症病根在於,我們誤把「願景」當成了「目標」 。

願景是美好的、鼓舞人心的,像是指南針,告訴我們「北方」在哪裡。例如:「成為業界體驗最好的產品」,就像是老闆那番激勵人心的喊話。

目標則是具體的、可衡量的,像是地圖上的座標,清楚地告訴我們「北方」的精確位置是「北緯幾度、東經幾度」。例如:「在第三季結束前,將使用者結帳的平均時間,從 90 秒降低到 45 秒內。」

一個專案只有願景而沒有目標,就像一艘船只有指南針卻沒有目的地座標。船員們都知道要往北開,但沒有人知道開到哪裡才算抵達。他們可能會因為開得不夠遠而感到挫敗,也可能開過了頭還不自知,最終在無盡的汪洋中耗盡所有燃料。

臨床案例

我曾參與一個網站介面改版專案。

當時的目標,就如同開頭的故事一樣,案主說得非常振奮人心:「我想要『現代化』網站的視覺風格,並『提升』使用者體驗,然後要很『絲滑』。」所有人都很興奮,當時負責網站設計的團隊立刻很飛速的進行設計規劃,產出了三版風格迥異,但都非常精美的設計稿。

當三版設計稿放在案主面前時,災難發生了。

案主看著 A 方案說:「這個太大膽了,不像我們。」看著 B 方案說:「這個又太保守了,跟沒改一樣。」看著 C 方案,他沉思了許久,說:「嗯…好像少了點什麼。」

設計團隊的設計稿全部都被案主退件。

這件事情在最一開始就沒有真正搞懂案主要的是什麼,就盲目地投入時間進行設計了。

為了避免設計稿一直無法定案,造成團隊沒有辦法進行開發,於是就與設計團隊協調要如何確定、聚焦案主真正想要的感覺。

首先,我們先從 3 個方案中選擇了 C 方案作為基礎,因為雖然案主認為「少了點什麼」,但至少沒有明確否定它的方向。

接著,透過跟案主閒聊的時候,用若無其事的語氣問道:「你有沒有那些你覺得很現代化、覺得很絲滑的網站可以給我看看,我也想感受一下怎麼樣的網站可以很絲滑,這樣我們能才能更具體地瞭解你心目中的標準。」

這個提問好像就直接打開了案主的話夾子,直接在通訊軟體裡面轉發了很多網站連結,而有了這些具體的參考點,我們終於有一個比較好的方向可以行動。

當我們再次向案主展示設計方案時,不僅展示視覺設計,還解釋了每個設計決策背後的理由,以及它如何與他欣賞的參考網站相呼應。

「這個過渡效果,就是您在 X 網站上喜歡的那種『絲滑』感,但我們調整了速度,使其更符合我們的品牌節奏。」

「這個排版結構,借鑒了您欣賞的 Y 網站的大膽風格,同時保持了我們內容的可讀性。」

案主可能感受到他的想法有被採納,最終他選擇了其中一個方案,只提出了少量修改建議。

但這部分其實只是「案主滿意的結果」,對於使用者體驗到底有沒有改善,我們就另外拉出幾個指標來做確認。

所以我們特定埋設追蹤碼,確保我們可以監測所有定義的成功指標:

  • 跳離率降低。
  • 頁面平均停留時間提高。
  • 用戶滑動比例增加。

這樣的雙軌並行,算是既滿足案主的主觀期待,也確保改版真的為使用者和業務帶來實質改善。

處方籤

這份處方,是你在專案啟動時,必須隨身攜帶的「目標翻譯機」,就是經典的「SMART 原則」。

在老闆說完那句「你應該懂我的意思吧?」之後,請帶著微笑,用這五個問題,溫柔而堅定地和他對焦:

  • S - Specific 具體的

    提問: 「老闆,您提到的『優化體驗』,我們具體是指哪一個頁面?哪一個流程?」

  • M - Measurable 可衡量的

    提問: 「太棒了!那當我們成功『優化』後,我們是轉換率提高嗎?還是使用者留在我們網站的時間要更多停留時間?」
    所以其實是想看到哪個數字會發生改變呢?

  • A - Achievable 可達成的

    提問: 「了解,目標是提升轉換率 50%。根據我們過去的數據和現在的資源,我評估提升 20% 是一個比較有挑戰性但可達成的目標,您覺得如何?」
    當老闆講了一個天馬行空的數字,記得把他拉回來

  • R - Relevant 相關的

    提問: 「這個目標,將能直接貢獻我們公司今年『提升營收』的大戰略,對嗎?」
    記得跟老闆的最終利益對齊,除了對齊,也能讓老闆感覺到你跟他有一起關注同樣的事情

  • T - Time-bound 有時限的

    提問: 「老闆你會希望在哪個時間點前看到這個專案上線呢?因為剛好還有 [其他專案] 正在進行,我們想辦法在 [某個時間點] 前上線好嗎?」
    時間有限、人也有限,每個老闆都想越快越好,所以不要忘記提醒他你們同時還在做其他事情,除了讓他告訴你時間外,也告訴你優先度

你的工作就是扮演有點煩的那個人,必須要不斷地追問,直到把一個模糊的「願景」,變成一個所有人都看得懂的「具體目標」。

B 計畫:當老闆堅持「這是一種感覺」時

好,我們來談談那個擁有藝術家性格的老闆。

如果你問完一輪,老闆卻回答:「唉呀,不要這麼死板!這是一種感覺,一種品牌調性,是無法被量化的!你只要把它做得『有質感』就好!」

那麼會建議你的溝通策略框架如下:

  1. 表示認同與轉化: 「老闆,您說的完全正確,『質感』這種高層次的感受,確實很難用單一數字來定義。為了確保我們團隊能精準地做出您心中的那份『質感』,我建議我們用『真實使用者』來當我們的量尺,您覺得如何?」
  2. 提出「質化驗證」方案: 「我建議,我們可以在專案的幾個關鍵節點(例如:設計稿完成時、測試版上線時),邀請 5 位我們的目標客戶來進行一次使用者訪談。我們會讓他們實際操作,並直接問他們:『你覺得這個設計有質感嗎?』、『這個流程讓你感覺絲滑嗎?』」
  3. 設定「質化成功標準」: 「我們可以將『超過 80% 的受訪者,都明確表示感受到產品的質感與流暢』,作為我們這次專案的成功標準。這樣,我們就有了一個清晰、雖然是質化,但同樣客觀的目標。」

當然確切的實踐做法,你可以依照專案的狀況去做替換,但是這樣的方式做溝通,才更有機會在尊重了老闆對「感覺」的追求的同時,也為專案找到了一個可以被客觀評斷的「錨點」。

最後的醫囑

所以,下次當你聽到一個充滿願景,卻無比模糊的目標時,請記住:

一個沒有被量化的目標,只是一個美好的口號。

你的職責不是去通靈老闆的心思,而是運用專業方法引導團隊和老闆,一起在模糊不清的環境中,打造一座明確可見、激勵所有人前進的燈塔。


每當需求方對我說出
「我不用多說明吧?我相信你懂的啦!」這句話的時候
內心的 Me: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50814/20145790LWkm6T6WFS.jpg
ㄉㄨㄥˇ ㄋㄧˇ ㄇㄟˋ 給我仔細說出來好ㄇ


上一篇
病症02:「N 個主管 N 張嘴,各說各話我好累😢」
下一篇
病症04:「現在都 2025 了,還有人跑瀑布式開發的喔?」
系列文
PM 胃痛圖鑑賞析:30 種專案常見病症與可能或許有效的治療處方23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