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議桌前你的老闆正在慷慨激昂地闡述著新專案的宏偉願景:「我們的目標,是要徹底『優化』我們電商的結帳流程,打造全台灣最『絲滑』的使用者體驗!」
會議室裡所有人都被這番話所感染,頻頻點頭。行銷團隊彷彿已經看到了雪片般飛來的五星好評;工程師們也摩拳擦掌,準備大展身手。作為 PM 的你,也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。
會議結束時,老闆拍拍你的肩膀,用一種充滿信任的眼神看著你,說:「具體怎麼做,我相信你的專業。你應該懂我的意思吧?」
「懂!」你毫不猶豫地回答。
然而,當你回到座位,打開筆記本,準備將這個偉大的目標拆解成具體任務時,一個小小的聲音在你腦中響起:
你甩了甩頭,把這些惱人的問題拋開,心想:「沒關係,我們先動起來再說,大家應該都知道方向吧。」
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病症,那麼可以確診為「目標定義模糊併發症」。
這樣的病症病根在於,我們誤把「願景」當成了「目標」 。
願景是美好的、鼓舞人心的,像是指南針,告訴我們「北方」在哪裡。例如:「成為業界體驗最好的產品」,就像是老闆那番激勵人心的喊話。
目標則是具體的、可衡量的,像是地圖上的座標,清楚地告訴我們「北方」的精確位置是「北緯幾度、東經幾度」。例如:「在第三季結束前,將使用者結帳的平均時間,從 90 秒降低到 45 秒內。」
一個專案只有願景而沒有目標,就像一艘船只有指南針卻沒有目的地座標。船員們都知道要往北開,但沒有人知道開到哪裡才算抵達。他們可能會因為開得不夠遠而感到挫敗,也可能開過了頭還不自知,最終在無盡的汪洋中耗盡所有燃料。
我曾參與一個網站介面改版專案。
當時的目標,就如同開頭的故事一樣,案主說得非常振奮人心:「我想要『現代化』網站的視覺風格,並『提升』使用者體驗,然後要很『絲滑』。」所有人都很興奮,當時負責網站設計的團隊立刻很飛速的進行設計規劃,產出了三版風格迥異,但都非常精美的設計稿。
當三版設計稿放在案主面前時,災難發生了。
案主看著 A 方案說:「這個太大膽了,不像我們。」看著 B 方案說:「這個又太保守了,跟沒改一樣。」看著 C 方案,他沉思了許久,說:「嗯…好像少了點什麼。」
設計團隊的設計稿全部都被案主退件。
這件事情在最一開始就沒有真正搞懂案主要的是什麼,就盲目地投入時間進行設計了。
為了避免設計稿一直無法定案,造成團隊沒有辦法進行開發,於是就與設計團隊協調要如何確定、聚焦案主真正想要的感覺。
首先,我們先從 3 個方案中選擇了 C 方案作為基礎,因為雖然案主認為「少了點什麼」,但至少沒有明確否定它的方向。
接著,透過跟案主閒聊的時候,用若無其事的語氣問道:「你有沒有那些你覺得很現代化、覺得很絲滑的網站可以給我看看,我也想感受一下怎麼樣的網站可以很絲滑,這樣我們能才能更具體地瞭解你心目中的標準。」
這個提問好像就直接打開了案主的話夾子,直接在通訊軟體裡面轉發了很多網站連結,而有了這些具體的參考點,我們終於有一個比較好的方向可以行動。
當我們再次向案主展示設計方案時,不僅展示視覺設計,還解釋了每個設計決策背後的理由,以及它如何與他欣賞的參考網站相呼應。
「這個過渡效果,就是您在 X 網站上喜歡的那種『絲滑』感,但我們調整了速度,使其更符合我們的品牌節奏。」
「這個排版結構,借鑒了您欣賞的 Y 網站的大膽風格,同時保持了我們內容的可讀性。」
案主可能感受到他的想法有被採納,最終他選擇了其中一個方案,只提出了少量修改建議。
但這部分其實只是「案主滿意的結果」,對於使用者體驗到底有沒有改善,我們就另外拉出幾個指標來做確認。
所以我們特定埋設追蹤碼,確保我們可以監測所有定義的成功指標:
這樣的雙軌並行,算是既滿足案主的主觀期待,也確保改版真的為使用者和業務帶來實質改善。
這份處方,是你在專案啟動時,必須隨身攜帶的「目標翻譯機」,就是經典的「SMART 原則」。
在老闆說完那句「你應該懂我的意思吧?」之後,請帶著微笑,用這五個問題,溫柔而堅定地和他對焦:
S - Specific 具體的
提問: 「老闆,您提到的『優化體驗』,我們具體是指哪一個頁面?哪一個流程?」
M - Measurable 可衡量的
提問: 「太棒了!那當我們成功『優化』後,我們是轉換率提高嗎?還是使用者留在我們網站的時間要更多停留時間?」
⭢ 所以其實是想看到哪個數字會發生改變呢?
A - Achievable 可達成的
提問: 「了解,目標是提升轉換率 50%。根據我們過去的數據和現在的資源,我評估提升 20% 是一個比較有挑戰性但可達成的目標,您覺得如何?」
⭢ 當老闆講了一個天馬行空的數字,記得把他拉回來
R - Relevant 相關的
提問: 「這個目標,將能直接貢獻我們公司今年『提升營收』的大戰略,對嗎?」
⭢ 記得跟老闆的最終利益對齊,除了對齊,也能讓老闆感覺到你跟他有一起關注同樣的事情
T - Time-bound 有時限的
提問: 「老闆你會希望在哪個時間點前看到這個專案上線呢?因為剛好還有 [其他專案] 正在進行,我們想辦法在 [某個時間點] 前上線好嗎?」
⭢ 時間有限、人也有限,每個老闆都想越快越好,所以不要忘記提醒他你們同時還在做其他事情,除了讓他告訴你時間外,也告訴你優先度
你的工作就是扮演有點煩的那個人,必須要不斷地追問,直到把一個模糊的「願景」,變成一個所有人都看得懂的「具體目標」。
好,我們來談談那個擁有藝術家性格的老闆。
如果你問完一輪,老闆卻回答:「唉呀,不要這麼死板!這是一種感覺,一種品牌調性,是無法被量化的!你只要把它做得『有質感』就好!」
那麼會建議你的溝通策略框架如下:
當然確切的實踐做法,你可以依照專案的狀況去做替換,但是這樣的方式做溝通,才更有機會在尊重了老闆對「感覺」的追求的同時,也為專案找到了一個可以被客觀評斷的「錨點」。
所以,下次當你聽到一個充滿願景,卻無比模糊的目標時,請記住:
一個沒有被量化的目標,只是一個美好的口號。
你的職責不是去通靈老闆的心思,而是運用專業方法引導團隊和老闆,一起在模糊不清的環境中,打造一座明確可見、激勵所有人前進的燈塔。
每當需求方對我說出
「我不用多說明吧?我相信你懂的啦!」這句話的時候
內心的 Me:ㄉㄨㄥˇ ㄋㄧˇ ㄇㄟˋ給我仔細說出來好ㄇ